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2:47:01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为主的传承文化现象的性质、状况、特点,揭示它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

1.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2.“民俗”和“民间传承”能否视为同义?在上边列举的那本入门书中,“民俗”的定义是:“地域社会的住民从其生活或生产活动中产生并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以及维持这种生活文化的思维方式(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2]。在这里,“民俗”被理解为是从地域社会中独立产生的,这和大致在同一时期出现的“民俗学的目标是揭示基层文化的特征”之说,以及将“民俗”与“风俗”或“流行”等相比较而认为“民俗”是比较稳定的事象等论点一样,在战后产生,并在197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传承母体论或地域民俗学中得到进一步强调。在上述入门书中,虽然肯定柳田国男完成了日本民俗学体系化的工作,但是在见解上却与柳田背道而驰。
柳田在昭和9年(1934)的《民间传承论》中,对以前及同时代的“民俗学”进行过如下批评:“初期的‘民俗学’即使是在其本国也是非专家所事之学,并且他们有极其偏爱古代研究的倾向。并且把体系化的工作看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也难怪一些只看到具体细微调查的人会认为:‘啊,原来如此,由于是关于人民的风俗习惯的学问,所以叫民俗学’”(着重号为笔者所加)[3]。此外他在《青年与学问》中还流露出这样的担忧:“令人担心的是,把它译成‘民俗学’的话,研究的范围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局限”[4],柳田的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众所周知,这一时期柳田一方面在回避“民俗学”这一用语,同时另一方面又试图重新对其体系化。可见柳田的这些说法无非是担心人们把他的所事之学,单纯地看作是研究“人民风俗之学=民俗”的学问。他在《民间传承论》中说:“我们的学问是要把事象本身作为观察对象,据实地审视,洞察那些所谓‘已知的’、‘理所当然’的现象中背后的真理。留心常民自身所不知的、至今也无意识的事象”。[5]如后文所述,在《乡土研究的生活法》等书中柳田也仍然坚持这样的看法。
为什么柳田这样执着地忌讳“民俗学”这一用语呢?他自己有这样一段论述:“弃用‘民俗学’虽然可惜,但是我们还是必须避开它。至少在其内容被净化、在理解上达到一定共识之前,‘民俗学’这一用语最好不要在日语中使用。况且,这门学问尚未体系化’”。[6]这里,柳田使用了“况且”,表明没有体系化并不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