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藩镇割据局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06:34:59

制度造成的。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藩镇最高首领)逐渐将军、政、财、人大权集于一身。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被严重削弱,而在镇压叛乱过程中,藩镇做大,中央无法限制藩镇的恶性膨胀,藩镇割据形成。

第一,唐玄宗的那个什么府兵制还是募兵制让地方有了兵源
第二,安史之乱让人们看到了中央政府的无能,勾起各地藩镇的野心
第三,安史之乱耗费了国力,中央无法搞定地方

藩镇之设在玄宗中期就开始设立。藩镇的设立极大加强了边境的防护,但也由此导致中央军力的降低。同时,唐朝开始采用的佣兵制导致了敌方将领对所部的强大控制,削弱了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控制,藩镇强,中央弱的局面开始形成。而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中央军队遭到严重打击,实力极大下降,不得不依靠地方藩镇和外族势力平息叛乱。安史之乱后,中央威信和实力极大降低,无力控制实力强大的藩镇。而地方藩镇在平息安史之乱中威望和实力进一步提升,有了对抗中央的力量。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着,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藉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