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9:26:06
其中"之"的意义
"之"共有多少个意义啊!
怎么区分啊?

胜之的之 代词,秦国
之势的之 结构助词,的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 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⑶作动词:往,到......去。例: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一首示子侄》)
⑷这,此。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⑹我。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独,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9)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10)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