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惠州的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9:05:44
苏轼在惠州的诗写的诗

苏轼寓惠期间,共创作诗187首,词18首。这些诗词较深刻地体现了他晚年的政治观点、思想实质和人生态度。展卷重读,浅为探析。

苏轼寓惠诗词深刻地反映出他被贬后思想上已经发生变化。苏轼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祖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因而“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他少年时代就表示要坚持反对宦官专权误国的东汉名士范滂作为学习的榜样。(据《宋史》)在他赖以考取进士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也大赞尧舜禹汤文武等名君之治,反映出他要“致君尧舜上”的雄心宏愿。他在朝中所写的许多策论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当他看到朝廷党争激烈,互相倾轧,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并且屡遭贬谪之后,思想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屡见于他的寓惠诗词作品中。他喟叹道:“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寓居合江楼》)“誓将闲送老,不著一行书。”(《无题》)“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迁居》)这些诗句表明,他当年的经世济时之志,现在已转化为“乐天知命”的思想。这种变化还集中表现在他40多首的“和陶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写道:“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可见他已改变初衷,厌倦官场,羡慕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了。

苏轼热爱惠州山水,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反复咏叹,认为“此邦宜住玉堂仙”。他一到惠州,地方长官便待以殊礼,请他住进三司衙内的合江楼。他开窗暸望,立即写诗赞道:“海山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安居之后,遍览本州风物。他爱罗浮山、汤泉、白水山、更爱西湖。他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感受弥新。其《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按:此两句是说惠州西湖可与杭州西湖媲美)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物我皆忘,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

苏轼热爱人民,关心民瘼,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通,“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这在他的寓惠吟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夜访翟秀才时写道:“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绍圣二年三月,他游览白水山佛迹岩,在归途中遇到一位80多岁村叟,便与之畅谈,老者热情地请他饮酒,并约他待荔枝成熟时再来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