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写的听雨的感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3:58:21
帮帮忙,谢谢大家

平时备课,我似乎早已习惯顺手翻阅《教师教学用书》。拿到季羡林的《听雨》,感觉解读文本成了首要难题。解读文本,“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平时很少阅读季老的作品,除了知道他是硕果仅存的国学大师,是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精通多国语言之外,还真是对他知之甚少。那一刻,恨不能和季老心有灵犀,或是与他面对面谈谈他听雨时的心路历程,可惜梦中也未实现此愿……还是谈谈我一些粗浅的想法吧:
1、“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门。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感受到是久旱之中的一场春雨,季老兴高采烈。本该令人“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也变得异常悦耳。
2、“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感受到季老心系他人,心胸宽厚。
3、“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从景物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感受到86岁高龄的作者,垂暮之年却毫无垂暮之心,有着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感受到季老时刻想着民生疾苦,祈祷风调雨顺,体现慈悲之心,“仁者”胸怀,此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对学问:治学严谨;生命不息,求知不止(85岁还在与死文字??“吐火罗文”拼命);对人生:通达(不喜亦不惧);对社会:关注民生。
6、教学时,预设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作者”听雨:“无量喜悦”,以此来表现作者的心胸博大,悲天悯人;一是“雅人”听雨:体现雅人的缠绵伤感,表现其只注重其个人得失。如今想来,这样的设计,还真是为了拔高季老的节气而故意贬低了蒋捷等人。我想,此处我是曲解了季老的本意了。因为季老说“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7、“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备课时体会到了作者忧乐只是系于他人,而无关自身。但教学时,在提作者情感时候却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一句。
后来听了其他三位老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