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生员资格的一点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03:42:27
明朝从一开始就建立了科举制度。规定只有官办学校的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央设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学生称为“监生”,由各地官学选送。各府、州、县都设有官办学校,学生有固定数额,称为“生员”,俗称为“秀才”。读书人考取生员之后就享有免役权和不受笞杖刑和不受刑讯逼供的法律权利,可以礼见长官。生员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布政使司一级),考取即为“举人”。生员也可以经过考试推荐为监生。
--------------------------------
我的问题是:地方官办学校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在内学习多久才能有资格参加科考呢?
而有的人学到老,考到老(如范进中举),是一直呆在学校,还是只要获得生员资格就可以一直考下去呢?

据我所知,童生,儒童参加童试考取生员后进县,府学.品学兼优的秀才可以入国子监,称为贡监.其他的秀才继续在地方官学学习.通过学政选拔考试的各府州县的秀才及具有同等资格的人员再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秀才考不取举人,还可以走"五贡"的路.
好象是只要获得生员资格,就可以一直考下去,发掘范进的周进好象也是多次考未中,去做了私塾先生,又做了几年帐房,在老板的资助下才完成考试的吧

1 后金
2隋唐

隋扬帝大业元年605年首设进士科取仕,成为了之后的科举。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隋唐时,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考试内容包括文章、口试、诗词、政论等内容。 生徒是在国子监、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或府试、州试的人,亦称为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能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宋代改良了唐朝时的科举,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制度。考试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进行,连考三天。为防止作弊,考生在贡院内对号入座后,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



蒙古人并不重士开科取仕,灭宋以后一度不开科举。至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考试分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却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亦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亦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元至灭亡前只曾举办科举九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亦没有得到很好的前途,在蒙古人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亦很少。

明清的科举

明清科举各级考试名称

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正式的考试分为三级:

院试

读书人得先经过两重考验才可以取得参加院试的资格:先是在各县进行的「县试」。清朝时,县试一般是每年二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