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人物-魏孝文帝-的简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2:06:53
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人物-魏孝文帝-的简介?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实行“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改革汉化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 是,30岁一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第四: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形拓跋改为姓元。

  三长制
  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各地宗族坞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