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叫声在古汉语中的寓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7:19:29
可能是 相思之苦 总有什么寓意吧!

早在魏晋时期,曹植视蝉为“贞士”陆士龙交蝉引为“至德之虫”,故蝉这一意象被文人们赋予高洁之物并以自喻的内涵,唐代尤盛。如虞世南写《蝉》,诗云:“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非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形象是高饮露,流响自远。而咏物诗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为旨归,诗人无非借蝉抒发自己的品质高洁,才华绝伦的慨叹,但也流露出怀才不遇,才无所用的无奈。这种为己鸣屈的心理,唐代诗人喜欢用直接咏蝉的方式来表达。“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首著名的《在狱咏蝉》,诗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作者借蝉自喻,将自己遭谗被诬,身陷囹圄之境与蝉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相对应,蝉之困境与己之困厄相互折射,以此凸现虽高洁而无人信,既困厄而无人怜的悲惨遭际。同样,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了一首《蝉》诗,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饮露悲鸣,却不被高树同情。而诗人本在仕途中也如梗蓬漂泊无依。人与蝉似乎同病相怜。最后,诗人发出对人生的慨叹,即如蝉一样守住清贫,守住高洁。真可谓蝉人合一,物我同化。至此,高洁而多厄的蝉意象就成了对文人的人生际遇的整体观照,也因此凝成了厚重而丰富的“蝉声情结”,不难设想,中国的古代文苑中少了蝉声,那就少了热闹多了寂寞。中国的文人也少了份情感寄托和心理归依。毕竟,高柳有蝉鸣,声声总关情。

有很多种呢,蝉声的意象也不是固定的。
如咏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还有渲染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还有童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蝉在古代和莲花寓意有些相近,蝉蜕皮,也算是去污向洁。古人死后,也常在嘴里含着玉蝉,成语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相思之苦的有蝴蝶,杜鹃,明月等。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高,不食人间烟火,高洁。(只食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