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佬十八匠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1:47:26
三峡民俗。
带图片追加10分。
废话不要。

长江三峡民风民俗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吸引着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钺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于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见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便使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以来常盛不衷。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关于端午节来由,一般有两种说法。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代吴越民族“龙子节”。古代的先民是以龙为图腾的,龙子节就是以盛典祭祀龙祖先。依这个说法,端午接的源头则相当古远了。另一个说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说法,则说端午节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战国时人他忧国忧民,最后于农历五月初五愤愤然跳入湖南的汨罗江而死。民众对他的死十分震惊,对他怀念之余,还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船于江面上,说是要寻找他的尸首;又将粮食用竹叶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龙类的水兽吞食屈原的尸首。相延正习,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赛龙舟和吃棕子的风俗习惯。从这一说法来看,端午节应该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据文献记载,过端午节在唐代已十分盛行,当时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为端五节,传谕全国各地纪念屈原,使端午节成为正规的大型纪念节日。端午节各习,就如端午节的来由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在各地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且延续至今,尚有方兴未艾之势。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