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定节气时是怎样精确到不同的时辰?比如今年就是“晚立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18:27:58
例如每年立秋的时间都不一样,古人是怎样定出来的?

礼记月令篇上就提到24节气

廿四节气的来源?
传统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制订的准则有利用太阳的运动(日、年与节气),也有月亮的运动(月)。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每日会向东移动约1度,环绕一圈的时间称为「回归年」或「太阳年」,其运行轨迹称为「黄道」。由於地球自转轴相对於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於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这种制订方式称为「平气法」。此为24节气的来源。

然而由於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故自清代开始,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24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这种制订方式称为「定气法」。

节气的意义与命名

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是倾斜著运行,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因此以地球上某一个地区而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各个不同位置,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因直射或斜射而多寡不同,阳光直射时,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多,气候就会热,阳光斜射时,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少,气候就会冷。二十四节气简单的说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点,好比公转轨道上的里程标志,到了甚麼节气,就会有甚麼气候,以反映一年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气候寒暑变化。由於秦汉时代的领域大都在中原附近,亦即大抵位於黄河流域,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除了四立与分至合称的八节,表示季节变换及划分四季外,都是反映该地区的气候寒暑变化及耕耘播种之农时等来命名,相当具有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个别代表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皆是反映季节的更替、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及农作物生长情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