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国住房面积变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23:30:37
急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住房的变迁,越详细越好,谢谢非常感谢非常非常
天呐,我没说明白,我想要一些权威的数据,但是在网上都搜不到啊!!比如建国初期住房面积,大多数人住什么房子,60年代的住房面积,70年代的,一直到现在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华一路浩歌

从平房到单元楼,再到小高层、高层

影像记忆

1953年4月建成的工人新村。(厦门日报资料图)

莲花新村住宅群一角。(厦门日报资料图)

我市目前建设的最大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高林居住区。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全市各类房屋面积只有25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如今厦门每年建成的住房面积在330万平方米左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从平房到单元楼,再到小高层、高层、大型住宅小区,60年来,厦门住房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1、远去的记忆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

身为房地产管理处处长的王元,也同样经历了住办公室、住阁楼的历程

王元,厦门第一任房地产管理处处长(1962年起为房地产管理局),今年已经87岁,讲起关于住房的故事,仿佛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王元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时整个厦门市的房屋建筑面积只有25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尽管他是从事房地产管理的领导工作,但同样经历了住办公室、住阁楼的历程。

上世纪60年代,王元夫妇带着4个小孩先是住在办公室,随后住进文渊井8号的一套住房内。“说是一套,其实就是一大间,总共只有18平方米”。为了安置一家六口人,王元对房子进行了最高限度的利用:用2米高的半墙隔成1间12平方米的卧室,其余6平方米当做客厅。卧室内只能摆两张床,6个人挤不下,就利用半墙作支撑,用木板铺成阁楼,让两个男孩子爬上去睡觉并放些杂物。当然,厨房、卫生间都得与别人共用。

虽然从1962年起,房管局开始每年盖一些房子,但因为财力紧张,等着要房子的人远远比建成的住房多得多。“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年轻人在办公室结婚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王元说。

住办公室,住阁楼,职工住房由单位自己解决,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房改。当然,住公房就得交房租,王元回忆那时的房租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一般不会超过工资的10%。

2、湖滨一里华侨新村厦门首个商品房项目

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