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20:06:00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灭人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克己省身,“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人有常言曰:心印若此印,刊刻得端正,看印在何处莫不端正;若刊刻得欹邪,看印在何处无不欹邪。故治心之学,不可不谨也。”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朱熹的哲学思维是“超验界——经验界”相比照落实的,牟宗三先生说朱熹有一种物理对应的倾向即此。朱子哲学最高理念的天理即是从北宋五子之周濂溪无极而太极来的。无极而太极的渊静落实到经验界就是君主少作为,而与士大夫定国是,共治天下。所以近代以来的学者在接触到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很容易就拿理学传统的观念来格西方君主立宪政体之义。(比如沈曾植)其实,“存天理,灭人欲”本来是针对君主而言的(朱熹《大学章句序》里拿道统来强调君主修身的重要性)。后来理学意识形态化后,反而变成一种政治话语,成为君主对臣下万民的要求,所以到了清代才有戴东原写《原善》《孟子字义疏证》来反对“以理杀人”。

在我看来就是把那些自然界中亘古不变的规律从中总结一些除去感性的理性思想,好有你知道他是二程理学思想的延续,理学就是新儒学,把孔子的一些观点总结改善并发展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他主要是想把儒家的思想用于治国平天下还有就是“人欲”他主张灭人欲,主要是七情六欲,就是除了维系人类生存的欲望比如吃饭啊,,但是根据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