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行善须三轮体空,又如何功德回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1 06:28:07
行善莫着心,莫执着于功德。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那放生时做功德回向,心里就不自觉的想着这放生的功德,该怎么破除这迷障?
不住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不住色声香味触布施……不住于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住于相就是贪吗?住不住相只是功德多与否的不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的,又如何回向。念的回向文里,有愿以此功德,回向给什么什么人,这是不是住于我相众生相

行善时三轮体空,行善后功德回向。
三轮体空是一种理想状态,初学者很难达到,而且在行善时三轮体空,行善后这种空观状态也无法一直保持,这样就有可能功德自然分配到了不希望的方向,或者一旦遇事发怒,出现火烧功德林的现象,即功德即被冻结,今生无法用到。
三轮体空指布施时之应有态度。又称三事皆空、三轮清净。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
功德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三轮体空,无住生心等固然是高。

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对于初学,一下子就要求其完全进入不要求回报的境界,无相无着,平等的法性,反而会令其有点无所着手,不能获得真实利益。

在开始断恶修善期间,与其要学人硬去站在出世间的一元的法性平等,不如衍生出二元的善恶,美丑等境界,是比较好让初学去实施理解的。

先入世,再出世,先修好基础,再求进阶,正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从二元的世界,努力断恶修善中,再慢慢了解性相、因果、理事的种种,自己境界就会有真的提升,福至心灵,慢慢明白得就越来越多了。

当修行人真到了某种程度,功德回向,其实也只是自己愿心的实际行动体现而已,有愿有行,行愿相资。

三轮体空(外没有所布施的对象,内没有所施之物,中间没有所施之人)一般针对布施而说!能做到这个标准,本身就是功德回向,哪里还要走一遍功德回向的形式呢?

佛教(佛陀教育)所说的行善,是对于为别人排忧解难而去行驶的自然而然的作为,这里最重要的功夫就是练就不执着、不分别(无为),话虽是这样说,但是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开悟的人,时时刻刻都与心性相应,就是时刻都在做功德回向的事,没开悟的人,虽不能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但是要拥有,将自己在不知不觉(诵经、念佛、拜佛、弘法)中所做的功德,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心念。

阿弥陀佛

三轮体空,佛教用语。
三轮体空,指佛教行者布施时应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