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为什么会在不同光照下会变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9:07:21
我买的水晶手链(价钱很便宜,也许是假水晶),在日光下是紫色的,在日光灯下是蓝色的,为什么捏?
大家完全可以说的更复杂一些,我看的懂!
别拿"折射反射'这种名词蒙我,如果真有知道的,请说具体原理!

水晶是分两种的,第一种是水晶钻本身的材质就是带颜色的(这种砸碎了也是有颜色的),第二种是晶体本身是透明的,然后水晶的背面上有“激光镭射彩膜”(这种颜色是彩膜折射出来的)。

一般水晶变色是“第二种”,原因是经常沾水或者汗渍后,把晶体背面的膜腐蚀掉了,透出了水钻之后的颜色。 关于“为什么变的是绿色,而不是别的颜色”:现在金属项链采用的是“铜合金电白”工艺,也就是说项链的主要成分是“铜”,铜被腐蚀生锈后产生的“铜锈”就是绿色的,而后这种绿色透过“被腐蚀掉膜之后的透明水晶”,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淡淡的绿色了。

基本上,水晶最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矽」(sio2),而「矽」(silica)也是占地球地壳组成成份约65% 以上的最主要矿物;其中,还含有各种微量的金属,所以会造成各种不同颜色的水晶;而水晶也会广泛的和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共生」在一起,如云母、长石、方解石、电气石、金红石、花岗岩等等。
水晶的生长环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来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饱和的二氧化矽,同时此中的压力约需在大气压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温度则需在550-600℃间,再给予适当时间,水晶就会依着「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的自然法则,而结晶成六方柱状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为控制的理想环境中,即是物理、化学条件都符合上述条件的状况下,水晶的生长速度约为每天0.8公厘(mm)。这也是许多人造水晶的实验室、工厂的标准生产速度。由此所培养出来的水晶,就是所谓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通常多切割为晶片(chips)供作电子、电脑、通讯工业用途;也有人称为「养晶」(cultivated quartz, cultured quatrtz),虽是使用不同的名词,其实讲的是相同的东西。一般,工业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约需三公分左右,即30mm,需要约40 天左右的时间来成长;若要供作珠宝业来磨成十公分(100mm)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约需120~180 天也就够了。但是,这都是在人为控制下最理想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有这种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没有这么乐观,因为原料、水质、温度、压力等等的条件一直在变化当中,很难得达到理想状况,通常都需要数万倍、或是数百万倍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成长。 这也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