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0年的成就简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9:36:13
要简练明确。不要太长。

“小康”生活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这只能是人们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元。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比1957年增长了25.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比1957年增长了29.8倍。

随着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居民手中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195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8.6亿元,2000年猛增到64332亿元,增长了7400多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5元猛增到5082元,也就是说,2000年全国每17万人的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就相当于1952年全国的储蓄存款余额。

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1952年每人每年消费水平为76元,2000年为3415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提高了6倍多。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多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于吃、穿的开支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解放初期的80%和90%下降为2000年的49.2 %和54.9%。

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0.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4.8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6.7平方米。住房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城市煤气、液化气普及率由1957年的1.5%提高到2000年的84.2%,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大大提高。

居民家庭对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购买从50-70年代的百元级 “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收音机)、到90年代万元级、十万元级的电脑、小汽车、商品房,消费档次大大提高。到200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117台、电冰箱80台、洗衣机91台、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