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元初,许衡逃难到河南洛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21:04:36
宋末元初,许衡逃难到河南洛阳,口渴之际,见一梨树果实累累,同伴们争相摘梨,唯许不动,同伴问:“兵荒马乱,梨无主,何不摘?”许衡说:“梨无主,吾心有主。”
问题一:你赞同许衡的做法吗?为什么
问题二: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样像许衡学习
人教版政治练习册的题,麻烦答一下
许衡不吃梨,不是因为他不热、不渴。在又热又渴的情况下也不去随便吃梨,正说明了许衡精神的高尚。
所以LX你的回答根本不靠谱= =

要抓住材料的关键题的关键词。不知道梨树的主人是谁就可以吃,这个反映到价值观的问题。许衡不吃,体现他高风亮节。这整个的句子就反映一个双反的问题,一方面是他的同学不知道梨树的主人是谁就可以吃。而许衡是梨树虽无主,但我心中有主,要抓住这两个问题。吃与不吃,是不同的价值选择,这个要能判断出来。我们哲学老师如果讲课讲得比较好的话,就会有一句话解释给同学,我们古代人说“心之官之思”,也就是说我心有主,我的认识当中是有主的,不是说有主观,而是说我认识当中是有主的。哲学老师要给同学交代好的话,大家清楚了。

  “心之官之思”,就是许衡和他的同学当中的认识。一方面许衡的朋友不知道梨树的主人是谁就可以吃,强调主题价值选择,忽略了对客观状况的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许衡跟常任不同之处在哪儿?体现在他不是去假借,不知道主人是谁,而否定梨树是有主之事。那么,他仍然遵守什么原则呢?梨树是有主人的,他没有否定这个东西,这个是可贵的,这是真理性的东西。而那些人认为我不知道梨树是谁,所以我就可以吃。许衡的朋友的说法是可笑的,他们的逻辑是什么呢?我不知道梨树的主人是谁,等于梨树没有主人,这个逻辑是错误的。许衡的高尚之处在哪儿,高尚之处就在于梨树无主而我心有注。这个概念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同学抓住他的哲学的含义来,他说梨树无主,而我心中有主,除了认识论以外,在价值选择上有一个原则,享用劳动成果和创造成果的统一,这个梨树不是我劳动创造的,所以我不能享用这个东西。就像过去说无功不收禄,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强调这一条。我不是这个梨树的主人,就不能相约这个劳动的创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指我相约劳动成果,这个劳动成果和我创造的是一致的。而且,是我们哲学上比较强调的一种表达,就是对劳动成果的占有和享用,应该和你创造的有联系的。

  那么,许衡正好体现了这两个东西。第一个体现是我是不是享用这个成果呢?取决于我对梨树是否有主人的真理性的认识。第二个表示,我对这个成果不享用,体现了无功不受禄。这道题目是两个概念,一个是真理价值的和认识价值的选择问题。第二个就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选择问题。许衡在这两个问题上应该都是比较正确的。这是我们的第一道辨析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就是我们考前强调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真理价值每一个角度想出来一个就可以了。

答一:不赞同。众人皆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