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与安禄山,其实等同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4:58:10
安禄山受唐朝重用而能够兼任三镇节度使,努尔哈赤在明朝大将李成梁手下受栽培而为明朝守边疆。结果,他们都反叛了给他们本钱的朝廷,这样说来......
后世所知道的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后世所拥有的思想是胜利者统治下的思想。所以如果抛开成败的问题,就以“反叛”而论,那么又当有何说?

安禄山与努尔哈赤在“反叛”问题上相同,不同的是:前者属于地方势力挑战中央政权的反叛,后者属于少数民族挑战多数民族政权的反叛。两人都是野蛮残忍的胡人领导,安禄山生的儿子不成器,把他打下的江山败了(安禄山在世的时候,仍然占据了长安洛阳以及大片江山),努尔哈赤的子孙比他更有作为,将“反叛”变成了“统一”,从辽东一地发展成为全中国。两人的反叛口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只是后者的理由貌似符合伦理常情,其实也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努尔哈赤虽然在李成梁手下得到重用,但是因为民族问题在军队中还是受到歧视,即使被李成梁所赏识,成长也有限。加上民族矛盾。清太祖出兵前曾经颁布过七大恨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七大恨:
  (1)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3)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
  (5)叶赫由于得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6)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
  (7)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由这点可以看出努尔哈赤起兵更多原因是因为民族原因。

  而安禄山虽然是胡人,但是在唐朝强大,万夷来朝的环境下,少数民族将领制度内并不受到歧视。安禄山更是创造了唐朝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而安禄山起兵更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而不是因为民族矛盾。安禄山更像一个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一场叛乱而不是民族冲突,这点他和努尔哈赤有着本质区别
  努尔哈赤是为了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对抗中央政权,而安禄山是为了推翻中央政权,目的也有本质区别。
  安禄山之所以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