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剧的特点、由来、发展、唱腔与表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0:23:01
快,马上,10点10分之前,350字之内
加10分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亦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称。清末起源于浙江 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女班或男女混合班,现多由女班来演。
  今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妆;男演女角时,把脑后的辫子散开,梳成发髻,脸上搽胭脂和铅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妆,两颊用红纸沾水搽腮红,不画眉,或用锅底灰画眉,称“清水打扮”。后来演古装戏,仿效绍剧,学水粉化妆法,白粉底,红胭脂,墨膏描眉眼。大花面开脸,小丑画白鼻梁。1942年(民国31年)10月雪声越剧团上演《古庙冤魂》时,韩义首次给袁雪芬试化油彩装,之后,编导于吟又邀请电影明星为该团作化妆指导,全部废除水粉上妆,改用油彩。此后数年间,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钱妙花、吴小楼等在演出新编剧目时,均改为油彩化妆。1946年(民国35年)化妆师陈绍周在越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化妆了祥林嫂从青年到残年成为乞婆的舞台造型。越剧界在上海电影界、话剧界化妆师们的大力支持下,不断研究与实践,于5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具有剧种风格的化妆特点,这就是吸收传统的水粉化妆法色彩鲜明的优点和电影、话剧化妆柔和自然的长处,形成了色彩明快柔和、线条清新、五官分明,既符合生活又有艺术夸张的特色,给观众以柔美抒情的美感。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越剧是从“落地唱书”发展起来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开始演变为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后又因演出中以鼓、板击发出“的笃、的笃”之声,又被称为“的笃班”。1917年5月,“小歌班”艺人进入上海演出,因艺技较为粗糙简陋,演出失败而归。1920年后,艺人在表演、音乐、语言方面进行改革,并采用丝弦伴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