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的上三旗和下五旗有什么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0:43:23
希望得到简洁的回答,不要复制一大堆。

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下五旗有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归皇帝自领,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构成八旗的核心;下五旗成为诸王、贝勒、贝子等宗室贵族的分封之地。

上三旗下五旗制度,造成了正身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别。上三旗守卫皇城,挑取侍卫,皇帝外出时担任扈从,是皇帝最依重的亲军。下五旗除守卫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戍卫。圣祖冲龄即位时,以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为四辅政大臣,均出身上三旗,说明上三旗人在参预政治方面也享有优势。

上三旗主要是守紫禁城,给皇帝当亲兵。下五旗则守外城,或者是在全国各地驻防。军饷之类的待遇,上三旗也要比下五旗高。

上三旗是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原本两黄旗是上旗,因为是皇帝直接掌管的,顺治年间摄政王多尔衮死后由他掌管的正白旗也归皇帝直接掌管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名义上八旗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朝廷中上三旗下的人比下五旗地位是要高一些的。以顺治死后(按正史,顺治得天花病死)任命的四个辅政大臣,首辅索尼是正黄旗人,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遏必隆是镶黄旗人,鳌拜是镶黄旗人,四人全部出自上三旗,可见上三旗的地位确要高出一筹。

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其中以 正黄旗 为最高的统帅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为了加强皇权,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治,旗主基本是摆设。下五旗由旗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