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如何做到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2:22:09
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慈悲心,但我试着用无私的心来处世,我期望一个美好的世界,我期望大家都脸上有幸福的笑容,我期望周围都有一个向上的精神氛围,我也一直在努力,在付出。但我发现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傻子,其实我不求别人什么,更不期望别人给我什么,我所期望的只是上面的那些,结果是我疲惫不堪。佛告诉我要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相,我就是想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也是痛苦后了无所得而全部放下了吗?

真正的对众生慈悲,不是让他们欢笑或舒服,而是要让众生知道人其实可以成长,可以向上,最后,可以成佛,见道。然而如果不自己先对生命的成长有所体会,那如何可以度人成道呢?故要成人,先成己。经过了锻炼修行,体会了真理,得到了体悟的喜乐,才可能告诉人真正的喜乐是什么。

楼主以为自己无所求,其实是因为面对自己不够诚实,反省不够彻底。皆因如楼主真无所求,则不会感到难过失落。末学不才,枉加判断,望楼主不要介怀。然而末学认为,当人说,“我无所求,只求看见他人欢喜时”,更应自问,他人欢喜为自己带来什么?若如此问,则常可发现原来自己求一他人与自己皆会认可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自己认可了自己之后,还望别人的认可,说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就算真不求别人肯定,只求他人欢喜,其实也是一种执著。楼主或许会问,求他人欢喜不对吗?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执著于欢喜不欢喜的问题。就是说,如此想就被二分对立的思维给框住了。所以当从改善思维入手。

学佛是有层次次序的,首先要先锻炼自己的内涵修养,让自己的思维进步。比如说先学习如何去除分别心,计较心。去除分别心,计较心后,才能体会为何努力付出可以不问结果,为何见事处人不是对错是非的问题。思维突破框架后,才能真正明白何谓放下。然后当自己的修养有一定成就后,自己体悟到学习与锻炼对生命的重要性后,就该发慈悲心,发愿要救助众生,要让众生也明白人人可经过锻炼学习,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或者说体悟到真理。如此才是学佛之途。

末学不才,发了一顿牢骚,然而真望楼主努力学习,勇猛精进。更愿与楼主同努力,同进步。

当然了,
你要做三界的主,他不做三界的主。
你努力地催生种子、熄灭种子,他看着你努力地生种子、灭种子。
最后你和他的结果一样,你觉得累只不过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他也在意别人的看法早跟你一起干了。现在只要有人对你笑一笑,你会马上悟道,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容颜。
他虽然没有你那样努劲,但生灭的种子一点也不比你少,这就是农业科学,讲的就是高新技术。他也没有你那样的期待,从一开始你们就是不一样的,原以为到了秋天你会想的和他一样。

找个人对着你笑吧,假如还有人肯笑。

所谓放下,不是不去管不去做不去看,而是说不执著。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