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确定乐曲调性的理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5:16:43
为什么古典音乐作品都有固定的调性 比如“c小调”奏鸣曲之类的 似乎每一个调性都有特定的意义
我想知道出了音高之外 这对音乐有什么影响吗

很多人认为每个调都代表特定的感情,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误区.不同的调性确实能给人不同的感受,阴郁,或者愉悦等等,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创作的时候首要考虑的要素.
在古典音乐中,调性往往是多变的,比如一首叫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曲子,绝对不是从头到尾都是D大调的.假设我们使用赋格的曲式来创作这首作品,那么,它的第一乐句会是D大调的,第二句就往往是A大调的,第三句肯定还是D大调,第四句又是A大调,第五句一般不会再使用A和D,我的话可能会选择E大调或者F小调.后面的如此类推.
综合算起来,一部大型的古典作品至少要使用5个以上的调性.其名字里的调性名称往往只是主调名字或者起始调的名字.
因此,
1我们在选择调性的时候,要考虑尽量避免使乐曲中经过的调性里出现太多升降的调性,造成演奏者的麻烦.而至于经过哪些调性,往往是由起始调性所决定的,并不是可以随意选择的.
2当我们要突出作品中某个特定的素材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其和声要求选择这一部分的调性.比如我们要用一个含有#4音的动机表现宗教般的归属感,那么我们可以选择#D大调,这样#4就可以作为被归属的主和弦。或者我们可以选择C大调,这样#4就可以成为转向属调的重属和弦的灵魂音。而如果我们使用E调或F小调,就很难处理这个音了。
3本质上,调性的选择由所要表达的逻辑思想和哲理决定.比如你提到的奏鸣曲,往往用来表达矛盾的解决或者回归。所以其程式部就需要有主调的主部和属调的副部,而在最后的再现部则要有和程式部相同的主副部织体在同一调性上。所以,如果我们选择C大调起始,那么必然副部会是G大调,这样的组合就会生成一种光辉激昂却略带平庸和麻木的色彩,如果是A小调到E小调的组合,则会有一种幽怨和动情的平庸感。
讲得很专业了,估计你未必能全理解,但是希望能足以让你明白你问题里关于调性选择的疑惑。

一:根据他想表达的心声情绪而定。二:根据歌手的声线、音域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