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求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8:36:07
明史 五行志P476
正德元年,妇女多用珠结盖头,谓之璎珞。十三年正月,车驾还京,令朝臣曳撒大帽鸾带。给事中朱鸣阳言,曳撒大帽,行役所有,非见君服。皆近妖服也。
···
崇祯时,朝臣好以纱縠(縠:有皱纹的纱)、竹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为带,取其便易。论者谓金银重而贵,纱箨轻而贱,殆贱将乘贵也。时北方小民制帻,低则其檐,自掩眉目,名曰“不认亲”。其后寇乱民散,途遇亲戚,有饮泣不敢言,或掉臂去之者。

求翻译~~~~

楼主给的古文有缺失和错误,有两句看得糊里糊涂,下次可不要这样了!!

原文:

明史 志第五 服妖

正德元年,妇女多用珠结盖头,谓之璎珞。十三年正月,车驾还京,令朝臣用曳撒大帽鸾带。给事中朱鸣阳言,曳撒大帽,行役所用,非见君服。皆近服妖也。

十五年十二月,帝平宸濠还京,俘从逆者及悬诸逆首于竿,皆标以白帜,数里皆白。时帝已不豫,见者识其不祥。崇祯时,朝臣好以纱縠、竹箨为带,取其便易。论者谓金银重而贵,纱箨贱而轻,殆贱将乘贵也。时北方小民制帻,低侧其檐,自掩眉目,名曰"不认亲"。其后寇乱民散,途遇亲戚,有饮泣不敢言,或掉臂去之者。

翻译:

明武宗正德元年,妇女多用珠玉结成盖头,把它称之为“璎珞”,正德十三年明武宗车驾回到京城,命令朝臣穿戴使用曳撒大帽鸾带。给事中朱鸣阳进言说,曳撒大帽,是行夫走役等下等人所用的东西,不是朝见皇帝所应该用的。这都近于不合礼制。

正德十五年皇帝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回到京城,俘虏从逆者,悬挂叛逆者的首级在竹竿上,都以白色的旗子标志,几里路都是白色的。那时皇帝已不高兴,见的人知道这意味着不详。崇祯时,朝臣喜欢用纱縠、竹箨制成带,取其方便易得的特点。舆论说金银贵重,纱箨轻贱,朝臣的这种反常的风尚恐怕预兆着贱者将凌驾于贵者之上。当时的北方小民制作巾帻,将巾帻的外檐低侧下来,自己将自己的眉目遮住,称之为“不认亲”。之后兵荒马乱,民众妻离子散,在路上遇到亲戚,有暗暗流泪不敢与之交谈的,或是转头离去的(装作不认识)。

注:巾、帻有软裹、硬裹之分,软裹只是用巾裹发,外型不稳定;硬裹则以藤制,外罩布并涂漆,也有以桐木衬之,再裹巾或帻,使其外型固定美观。

帻的作用是戴冠前衬发的,可类比于外服里的衬衣。在巾没有独立衍生成一种首服艺术前,巾帻一般不分家。

达摩真人原创翻译,抄袭必究!!

二楼,你所谓的翻译是抄袭达摩真人的!还好意思说是自己翻译的!以为在前面加一段话就是自己的了吗!!!!抄别人两个小时的劳动成果觉得很好吗????连注释标点符号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