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点兮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21:08:37
这是什么意思啊~~?

刚刚读完的柯平新著《都是性灵食色——明清文人生活考》,共写了13个明清时代的大才子,清一色全是十三点。有人以为“十三点”是骂语,其实是谜语性民间俚语,不知谜底者才会疑心是骂人。“十三点”暗扣共有十三笔的“痴”字,也就是林黛玉《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之“痴”。“痴”往往被笑,但很少挨骂。葬花就很十三点,黛玉正是超级十三点——曹雪芹虚构的一个异数。不过男人中的十三点远多于女人,所以“十三点”多出自女子之口,且多用于熟识乃至亲近的男子。

  何为十三点?难言也,反说比较容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道学家,就是十三点的反面,也是十三点的天敌。比如《红楼梦》里,贾政是道学家的标本,其子宝玉是十三点的标本。王夫人肯定不敢叫贾政“十三点”,只敢叫“老爷”。若是黛玉成功嫁给宝玉,一定指着脑门儿天天叫他“十三点”,决不会叫“老爷”。可惜上花轿的是王夫人选定的宝钗,于是宝玉被称“老爷”到耳朵起茧,终于无福加冕“十三点”。这是宝玉愤而出家的主因。

  十三点总是痴迷某事,痴迷到不合常经,惊世骇俗。十三点未必都是大才子,然而凡大才子必为十三点。普通人偶尔借酒壮胆,其不合常经均属小打小闹,顶多是“十三点兮兮”,难称“十三点”的正点。大才子才其于痴迷之事,必定创意极佳,手笔极大,心裁别出,妙到毫巅。

  十三点好不好?在中国语境中必会形成势同水火的两派。十三点们必定以为好,道学家们必定以为不好。十三点的本质是热爱生活,向往自由,道学家的本质是憎恨生活,扼杀自由,尤其咬牙切齿地憎恨十三点,不遗余力地扼杀十三点。或许正是因此之故,与一切十三点背道而驰的道学言论总汇,遂被称为《十三经》。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中,痴迷《十三经》的道学家们一直占据主流权威,唾弃《十三经》的十三点们一直遭到主流权威的压制和剿灭。

  本书书名“都是性灵食色”,概括准确,可谓一言以蔽之,正如《十三经》也可以一言以“毙”之:都非性灵食色。这十三个十三点构成一出大戏,最先出场的正是我引为同道的十三点班头——李渔。

  李渔或许是古典中国第一十三点,一个真实版本的贾宝玉,又远胜贾宝玉。贾宝玉并未为古典中国增添任何新东西,李渔却以其天才伟力,在古典中国已经完备烂熟到无以复加的明清之际,又慧心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