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 在酒楼上 的几个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05:47:18
我星期二上课要用的谢谢

1. 吕纬甫曾是一什么样的青年, 而今又是如何?
2. 选文中对他有何生动的比喻?
3. 作者籍此选文指明了什么?
4. 作者用何写作手法推动全篇内容的发展?

1.《在酒楼上》中的吕维甫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革命的闯将,他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神像的胡子”,并且,“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他曾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神权挑战,是一个“敏捷精悍”、英姿勃勃的青年。
然而在辛亥革命失败后,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化,历史的逆转,使他失去了方向,逐步磨光了棱角,蜕变为封建教育的传声筒。他千里迢迢从山西太原回到江南S城,不过是为了给早就死掉烂掉并且踪迹全无的小弟“迁葬”,以骗骗母亲,安慰自己。他自己在办完这些无聊的事情之后,仍然要去教什么“子曰诗云”,用《孟子》、《女儿经》中的封建思想去毒害青年。他就这样敷衍者过日子,混着日子,“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
吕维甫的退伍、落荒,继而颓唐、消沉,终而由战斗者变成了苟活者。他不甘心颓废,却又无力自拔,明知道在消沉,也可不去振作。按着他自己的比喻说,像一只苍蝇,“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走了,但是只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吕维甫这一甘心落伍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
2.不晓得
3.指明了孟子》、《女儿经》中的封建思想去毒害青年与 吕纬甫一样
4.总分总
不知道对不对,但还是希望可以帮到你

1. 吕纬甫曾是一什么样的青年, 而今又是如何?
答:吕纬甫曾是一个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青年。

2. 选文中对他有何生动的比喻?
注:不知道选文选的是哪一部分,所以此题暂时无法作答。

3. 作者籍此选文指明了什么?
注:同上题。

4. 作者用何写作手法推动全篇内容的发展?
答: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