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史上万里长城发挥过作用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23:31:30

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由大量建筑组成的严密体系。从总统上来讲,越到后期,长城体系就越完善、越严密,整体防御能力不断增强。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城墙与楼台又可以分为城门、城楼和城墙三部份。

关隘
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设有关隘驻守。关隘一般建在狭窄的通道上,如两山之间的最窄处,山水之间的狭长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处。由于关隘于军事的重要意义,此处的长城有着更为坚固、完善的防御体系。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城门:城门是进出关口的通道。元以前多用木过梁,后来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称为“券门”。门洞内装有巨大的包铁木门,门外侧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城楼:城门上方筑有城楼,是重要的观察所、指挥所和战斗据点。城楼为三层以下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

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汉简和实地考察可知,烽燧数量众多且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其他附属设施
长城体系除了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的烽燧以外,还建立了以城障等设施构成的纵深防御配置。秦汉时各种设施得到完善,并且在长城内外设置了屯戍城作为屯驻重兵之所,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在城墙、城堡的外侧,还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筑扎军队,形成前沿的线状布防。

军事作用:
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还不是防御的最前线,而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