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中国近代饭店业的历史发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23:52:44

中国的第一家个体饭店——“悦宾”隐藏在北京东城区的翠花胡同里,平时这里一片宁静,而在每天饭点时推开“悦宾”的门,恍惚间好像走进了20多年前的公社食堂,一派热火朝天。悦宾已经走进第28个年头,创业者刘桂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个体第一家的牌子不能倒。

  ◇办证颇费曲折

  刘桂仙和老伴郭培基今年都75岁了,他们十几岁就离开河北肃宁老家到北京谋生。刘桂仙曾在一位首长家做过17年的厨子,跟着大厨师学做菜。郭培基“文革”前也曾在中南海和北京饭店干过,面食做得很出色。有一天他们听到广播里的一个消息,南方有俩人开了夫妻店,这让刘桂仙心动。她去向那位首长请示想开个小饭馆,首长很支持,指点她去找北京东城区工商局。

  开始时工商局人告诉她:“没有营业执照我们不能让你开店,要营业执照我们又没有政策,也没接到指示。”但刘桂仙仍然天天去。最后当时的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靳云平被她感动了,同意选择刘桂仙这一户试试。“当时的环境‘左’得厉害,个体发展不发展的大问题都不确定,而且粮油都不知道要给批多少。”靳云平回忆说,因为当时粮油、副食都是配给供应,开餐馆的条件很复杂。这时刘桂仙想要开店的消息却传开了。一天,一个记者冒充炊事员来跟郭培基套近乎,郭培基以为是同行就跟他聊天了,讲自己有手艺想开店,却碰到没粮没油没政策的难题。后来这个记者写的新闻被广播出来,“我听到就傻了,但话确实都是我说的”。郭培基说。这之后,竟有人送了粮本来———这个新闻反而推动了工商局的工作,工商局的干部老所终于说服了东城区粮食局,给刘桂仙拿到了批条。工商局的跟刘桂仙说,你回去准备准备,装修一下房子,准备开业吧。

  ◇开业惊动美国合众社

  刘桂仙夫妇原定是“十一”开张。头一天打算试开业,先做给街坊尝尝。1980年9月30日早上,郭培基把炉子生好火,就放心地去上班了。中午刘桂仙开火的时候,《北京晚报》的一个记者过来询问,听刘桂仙说要试试,意识到这是要开张了,于是赶快跑去电话亭,口述了一则新闻稿给报社。这天晚报上就登出一篇巴掌大的文章,标题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开张》。

  “我晚上7点多下班回家,感觉胡同里的气氛不对了,怎么比大棚栏还热闹。”郭培基推着自行车根本无法前进,回到家一看,刘桂仙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