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把名片叫做“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7:31:50

有个故事叫“遍谈百刺”。三国时,魏国大将夏侯渊有个儿子,是个神童,叫夏侯荣。日诵千言,过目辄识,七岁能诗文。皇帝曹丕听说后召见他,宾客有上百人,人各一刺,上书爵里姓名。荣一过目,与之接谈,不谬一人。人人称奇。
  故事中说的“刺”就是“名刺”。到了东汉,“谒”之名称被“刺”所取代,材质仍为竹木之类。有人还在“刺”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名曰“爵里刺”。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要把所有的内容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长刺”。
  试问这种小名片,为何不称“谒”,而改称为“刺”呢?这个小小问题,却是1700多年以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的学术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汉朝刘熙《释名》认为“刺”是指书写。曰:“书曰刺,书以笔刺纸简上也。” 梁朝人刘勰《文心雕龙》认为“刺”是通达的意思。曰:“刺者,达也,若针之通结也。” 明朝人田艺衡《留青日札》认为“刺”是指削竹木。曰:“古者削竹木以书姓名,故曰刺”。他们分别从书写、作用和制作不同角度作了各自的解释,各成一家之说。笔者以为,谒的意思是请求接见,刺的意思是通报姓名,两者所用有差,《雕龙》所释较为近是。
  这种新的名片,兴起于汉末,流行于六朝,尤以魏晋为盛。从上书故事“人各一刺”看,可知刺的使用在士大夫中是相当普遍的。又有故事说,汉末郭泰为士林所仰慕。他游洛阳,路人投刺,常常“载刺盈车”。南朝夏侯叔人,以孝闻乡里,人争与相交,家中“积刺盈案”。有趣的是,还有以投刺为嗜好的。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书刺,天明即驾车外出投刺访友,晚上归来,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天天如是。
  那个时代,人们不仅生前用谒、刺,也用谒、刺随葬,供在阴间使用。若是“拜见”神仙,不用竹简木刺,而用“金简玉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最早做名片的材料是木材,注意刺这个字,以刀削木即为木简,木简写名即为刺

因为是用木头做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