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别号柳泉居士的来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4:00:35

据说,他考试时,一时不好写开头,就乱写:"自二柳夹泉以来,"其实这是他在路上看到一眼泉两旁有两棵柳,考官不知道,以为他写的是典故,而自已不知道,就送了他"柳泉居士"这个称号.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清朝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他的远祖曾为元代总管;明万历以来,蒲氏家族“科甲相继”,虽不显贵,也算是诗书门第。可是到了蒲松龄的父辈,已家势衰微,他的父亲蒲盘(pán)不得不弃读经商。蒲盘有子四人,“为寡食众,家以日落”,乃为儿子析居,每人授田二十亩。蒲松龄从此独立生活,“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篙满之”,狼嗥鼠鸣,境况萧然。(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以下引文不署主名者,均为蒲作。)薄产不足自给,蒲松龄一生,只能“卖文为活,废学从儿。纳税倾囊,愁贫任妇”(《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
  蒲松龄自幼由父亲教读,“经史皆过目能了”。学习八股文之余,“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聊斋丈集·自序》)。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得到学使施闰章的赏识,说他下笔有神,文有异香。科举以时艺试士,视诗为魔道。蒲松龄少年意气,入泮之次年却与同邑友朋结“郢中诗社”,把盏吟诗,寄兴风雅。青年时代的蒲松龄,就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追求。
  蒲松龄三十一岁时,因乡试受挫,应同邑进士、扬州府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聘,协办文案,充当幕宾,远离家乡,出游江淮。当时淮扬地区连年水灾,民不聊生。在作幕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绅的贪残以及人民的苦难。“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块磊愁。”(《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呈孙树百刘孔集》,见《聊斋偶存草》)蒲松龄往往把现实所激起的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之中。淮南水乡虽与齐鲁山色异趣,但难以消除蒲松龄的内心惆怅:“独上长堤望翠微,十手心事计全非。”(《堤上作》)岁月蹉跎,坎坷潦倒,前途茫然,不如归去。康熙十年(1671)秋,蒲松龄毅然摆脱作幕生涯,回到了家乡。
  南游归来,蒲松龄屡设帐于缙绅之家;而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时间最长,设馆三十年,才归老家居。毕际有是明代尚书毕自严之子,清代顺治乙酉(1645)拔贡,曾任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