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建筑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0:06:29
快一点,不要太简单的

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来自北方外族的威胁对中原王朝来说一直是悬在头上的剑。统治者尝试过以和亲来稳定北部边疆,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修筑或者加固长城。这主要不是因为中原王朝国力虚弱、军队怯战、敌不过游牧民族部落的强大,而是由于古代中原农业经济民族同北方游牧经济民族的矛盾特殊性所致。农业生产需要和平、统一、安定的环境,以利耕耘收获,发展经济和文化。而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其统治集团富有侵扰性和掠夺性。

中原以大军出击,游牧民族则远走他遁;大军一撤,扰掠如故。正如汉人晁错所云:“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去矣。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这就是自战国中期以来多数封建王朝大修边地长城的根本原因。

以首开修建万里长城先河的秦始皇为例,他深知自己军事力量强大,能够东灭六国,南平百越,“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一举击败匈奴。但是,击败匈奴却不能征服匈奴和占有匈奴,无法改变其生活条件、环境和习性,也无法根除其飘忽无定、出没无常的侵扰之患。正是从一劳永逸的百年大计出发,秦始皇才决定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一方面从军事上给匈奴以严厉的打击,一方面大修万里长城,确保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

或许有人要问,当时为什么不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建设一支强大的战略打击力量,“御敌于国门之外”外呢?如果发问人站在当时的条件下,就会发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主动出击战略受到下列条件的限制:

1、人力物力有限,技术手段欠缺。在古代即使没有人力物力的匮乏,运输手段欠缺和成本高昂,就足以导致重大问题。不论是汉武帝征匈奴,隋炀帝征高丽,还是唐玄宗“邀边攻”都曾经引民怨。以汉武帝征匈奴为例,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阶级矛盾尖锐,即所谓“盗贼滋起”,西汉从此走向衰亡的道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