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不修长城的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16:37:48
说具体一点

唐初内地因战乱凋零,东突厥乘机屡屡越过长城线劫掠。公元617年李渊起兵之初,曾被迫向东突厥称臣,后在长安受其精骑威胁还一度想烧毁都城南迁。李世民力阻此等怯懦避敌之举,627年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夺位后,马上向朝臣宣布,突厥利在掳掠,专靠防守不能阻止,须将其消灭。太宗在位23年间,唐朝不修长城,一改过去在边塞分兵防守之策而转取攻势。太宗利用漠北分裂,首先直捣东突厥腹心以擒贼先擒王,再移兵各个击破其余各部。此后唐军又挺进天山南北,击溃和收降西突厥各部,华夏军旗再度飘扬在大汉开拓过的广阔西域。唐初对北战事是为保护农耕经济区免受侵掠,采取积极出击手段虽耗费一些财力人力,却使内地发展获得良好环境,出现了古代繁盛的“贞观之治”,可谓安全战略的最优选择。

在对待过去有过攻伐关系的游牧民族时,本家族便掺有胡人血统的李世民很注意恩威并施,军事打击与安抚并重,还任用了一些少数民族将领。他与不能自强而盲目追求“以夷制夷”的统治者不同,提出“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以自身富强吸引力促使周边归附,并以文化优势教化。果然,百万人口的长安城引来无数求封赏、谈商贸、讲经求学的外族首领和胡商,展现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大国形象。

正确的战略战术确立与实施,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保障。在人类使用冷兵器和马匹交战的时代,想采取攻势就必须建立强大骑兵。唐初百废待兴,官营牧场只剩母马3000匹,李世民对北方暂取韬晦缓兵之计时,努力发展马政。他登天子之位后,天天率身边宿卫和御林军在显德殿前练习骑射,皇家禁苑也成为马场。唐初40年间,官马繁殖到70万匹,史称“秦汉以来,唐马最盛。

其实从历史到今天 对于长城的看法一直褒贬不一

长城向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也的确发挥了相当的防御能力,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却发现,长城跟我们开了许多玩笑,秦朝始皇帝以全国之力修筑了宏伟长城,但是秦朝仅二世就土崩瓦解,不是输给了长城外的匈奴人而是输给了内患,开端于陈胜吴广两个农民工的暴动,之后便是刘邦项羽的大军破城。明王朝也不是毁于关外的草原枭雄,而是败在又一个农民工李自成的手下,之后吴三桂放满清入关。当年日寇突破山海关进军我华北,正是我国共内战正酣之时,国力日衰,才有了日寇的可趁之机。所以,长城的防御功能是消极的,而往往是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