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菊,滁菊,杭菊,贡菊四大菊花在成分含量有什么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3:44:59
可以顺便配上他们的图片
在强调一下, 我是想知道它们在有效成分的含量上是否有区别.如果有,区别是什么???
如果分别有它们的图片就更好了.
谢谢!!!

贡菊 贡菊主产于安徽歙县,栽培山区,头状花序的舌状花白色,中心管状花少或无。贡菊于清.光绪22年(公元1896年)由徽商从浙江德清引入〔1〕。“德菊”建国后逐渐失种,1982年实地调查时,已无种植,访问原主产地德清县塘栖(今属余杭县)60岁老人,也未见当地种过茶菊了。据1932年罗迪先《德清新县志》〔2〕载:“菊,绿心白瓣,气香味甘,历久不变,下舍、雷甸多种之,今名德菊。”绿心与贡菊相似,而与现今杭菊的黄心(管状花多)显然不同。
1981年调查中了解到,歙县岔口在50年代曾种有“银菊”,花心绿色,花瓣全部带淡绿,叶比贡菊大而厚,产地收购价高于通常的贡菊,后因花农地归集体而失种。该品种可能保留了早期“德菊”的较多特征。
1981年调查还发现,贡菊产地普遍混栽一种“资菊”,资菊产量略高,生长期短,作为补苗之用,但头状花序内有绿褐色鳞片,色次质差,收购价低。1997年调查了解到,产区的资菊早已全部淘汰,菊田内为品种统一的“贡菊”,质量稳定。
杭菊 杭菊是以茶菊开始种植,其中的“德菊”演变成了“徽菊”(即贡菊)。清朝时,茶菊在浙江就有诸多品种,产于余杭良渚的黄者有“高脚黄”、“紫蒂盘桓”,白者有“千叶玉玲珑”;产于海宁的白者还有“金井玉栏杆”〔3〕。后来主产地逐渐向北推移,在桐乡形成全国最大的药用菊花基地。
1982年在海宁调查见到的杭白菊的3个品种:小白菊(当地原始种)、湖菊和大白菊(又称“洋菊”),据说大白菊引入当地才数年。当时调查未见杭黄菊种植。1997年到杭菊主产地桐乡市调查,杭白菊3个品种均有种植,湖菊,当地称“软杆”,种植面积最大,被认为品质最好;小白菊,当地又称“硬杆”、“小洋菊”,种植也较多;大白菊,当地称“洋菊花”,仅零星种植。花农们介绍,洋菊花大,采摘方便,但品质差,难以出售,往往混入湖菊或小白菊中。调查中发现杭黄菊的小黄菊因价格低于杭白菊,已不再种植,只在田头埂边留了一点种苗而已,而大黄菊未收集到标本。
关于大白菊来源,查阅《增订伪药条辨》〔4〕白菊条中云:“厦门出者曰洋菊,朵大而扁,心亦大,气浊味甘,更次。”此处的洋菊与大白菊从名称、花的特征、品质均吻合。从调查得知,大白菊在杭菊产区虽有花大易采、产量高等优点,但产地一直排斥,可能是近代才引入的品种,与曹炳章介绍的厦门洋菊也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