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幢的由来及其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9:55:55
请问,石经幢的由来,以及它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石经幢,是建置在佛寺中的一种佛经标志。一般是刻有佛寺主持、化募方丈及建寺人等的名字,或刻有经咒的石柱子。经幢的高低、内容、雕刻的精细度,显示着佛寺的年代、规模及香火旺盛的程度。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
石经幢(又名罕浒经幢),系明代建筑,坐落于崇仁县相山镇罕浒村西宁河南岸边,花岗岩石石料建筑。经幢上部似六层塔,每层高21.7cm,宽46.4cm。葫芦顶,高39cm,直径24cm。下部中柱是正方柱,高3.4cm,宽33cm,底座也是正方形,宽66 cm,高37 cm。经幢通高5.2 cm,中柱朝南一面錾刻有佛像,朝北一面錾刻有“口奄佛叻南无……无量”及明万历辛丑年等字样。

  石经幢,是建置在佛寺中的一种佛经标志。一般是刻有佛寺主持、化募方丈及建寺人等的名字,或刻有经咒的石柱子。经幢的高低、内容、雕刻的精细度,显示着佛寺的年代、规模及香火旺盛的程度。

  建置于“古大槐树处”碑亭背后的石经幢,原是迁民遗址广济寺(又名宏济寺)中的遗物。顺治八年(1651)汾河水暴涨,浪高数文,冲垮堤岸,岸漂寺塌踪迹全无。洪水退后,寺院僧侣才把石经幢移至古大槐树北侧。

  据洪洞方家扈新红、扈石祥考研,广济寺又名宏济寺,位于贾村之西的永安里。初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到了宋时,进入全盛。规模宏大,香客不断,殿宇雄峙,佛像金身。

  广济寺原貌,山门朝东,设置规范,佛寺应有,样样齐全。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迦篮殿”、“藏经楼”、“钟鼓楼”以及祖师堂、方丈室、禅堂、斋堂、塔林、库舍等等。加之临河近城,佛寺兴旺,名扬三晋。

  到了(南宋)金章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