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的圆舞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2:26:50
学校的广播站里有一盘带子,里面的全是钢琴曲,有一首很好听,是圆舞曲。可能是肖邦的,是抒情的。里面有先是几个音爬上去,然后是两个拨音,然后是一个不长的下行音阶,左手是和旋伴奏。
抒情的啊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
圆舞曲(Walzer)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是奥地利的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贝多芬、舒伯特曾写过圆舞曲,威伯的《邀舞》也是精心处理过的圆舞曲,肖邦的圆舞曲更是钢琴作品中的范例,而通过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兰纳奠基、小施特劳斯发展起来的圆舞曲则有别于他人,他们的圆舞曲有典型的维也纳风格,俗称维也纳圆舞曲,它通常由五首情绪和调性相仿的舞曲连贯组成,注重内容的标题性,既能在舞厅里伴舞,也能在音乐厅里演奏,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
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溯源追根,圆舞曲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公认的圆舞曲之父,圆舞曲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3/4拍或3/8、6/8拍,节奏常是“X — X |或 X.X X |或 X | X — X | X”,从第一拍或第三拍开始。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3/8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
圆舞曲出现以前,在欧洲宫廷中流行的都是四乎八稳,温文典雅,配合着上层社会小姐,太太拎着裙子屈膝行礼等动作的呆板的舞曲。圆舞曲的出现,它的热情奔放、感情充沛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传遍全欧洲,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并且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供伴舞用的实用性圆舞曲和供音乐会演奏用的艺术性圆舞曲两种类型。
圆舞曲虽然只是一种源自日常生活的音乐体裁,但是它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和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