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以后,中国中央王朝多数对北方游牧民族实行防御性战略,从地理角度解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14:16:39
结合地理特点,依据地理因素对攻防的影响,从地理角度解释之。
Thx

这道题好熟悉,貌似是国际战略学里面讲的吧。
当年我从以下方面解释的:
1、秦以后,中央王朝基本上获得一条有利于防御的北方边界;
2、在地理上,北方游牧地区不利于中国中央王朝大规模步兵的作战;
3、北方游牧地区即使中央王朝夺取,也无险可守
4、北方游牧地区不适合中央王朝的农耕生产,南方王朝在经济上站不住,而且也认为那些地方没有价值
5、北方草原纵深广阔,不利于进攻方,有利于防御方

这个要和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联系起来的。
一般认为,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北方是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冻土,东边是大海,南边是热带亚热带雨林,西边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是世界屋脊。也就是说中国处在一种相对封闭而安全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更看重的是内部统治的稳固,朝中各派大臣的平衡等等,而对扩张领土则兴趣不大,认为不必为了征服蛮荒之地而过分消耗中华物力,而依靠中国先进的文化使外部力量臣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一种政策和文化的惯性,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于领土和财富上的损失往往不慎计较,而更看重边境的安宁以及政治方面“天朝上国”的地位。以东亚朝贡体系为例(这一体系以明王朝建立为标志,持续明清两代),周围小国向中国朝贡体现臣服,中国加倍给予物产表示认可,同时对于小国的内部事务一般不予以干涉。由此产生了“政治上中国得分,经济上番邦受益,安全上华夷双赢”的局面。而对于周边小国在军事上的挑衅,除非伤及根本,否则多数予以容忍,回想一下明朝对倭寇的态度就可以理解。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唐朝没有〔至少没有修长城〕

元朝没有〔本身就是游牧民族〕

清朝没有〔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政权〕

战争成本太高

和身体素质没有关系

汉民族比他们体制强的多

长城即使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气候分界线

总之光脚不怕穿鞋的

有老婆孩子的就怕光棍儿

秦修的长城,怎么能说秦不是防御性的!后人可能是鉴于汉高祖的白登之围吧!

他们骑马打我们,我们小跑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