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男女拜过堂就算成亲了吗?还要不要像现在这样要去政府部门办理结婚登记之类的手续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6:32:59
在中国古代,男女拜过堂就算成亲了吗?还要不要像现在这样要去政府部门办理结婚登记之类的手续啊?如果不要,为何男的想抛弃妻子时,还要写所谓的休书呢?

合婚得到吉相后,就要派人把结果告诉对方,并继续婚礼的步骤。这也就是纳吉的主体内容。这一仪注唐代叫做“报婚书”;宋代叫做“过细帖”;晚近则称“定亲”、“换贴”、“小定”,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订婚”。
纳吉以后,婚姻关系确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

定聘 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再中国古代,男女双方如果没有父母或者高自己背的亲属的话,那么就算是成亲了,当然如果拜堂的话,是要让村里的老者或者有威望的人主持的,这样就得到了乡亲们的承认就算结婚了,如果父母再堂的话,不通过父母拜堂成亲,那么成亲了,也不受法律或者是乡亲们的保护。
如果不要,男的想抛弃妻子时,还要写所谓的休书,
休书说的不只是男的不要妻子了,还算作一种证明他们再没关系的文件,就像现在,孩子离家了,结果父亲说你想走就走,但是你要签署这份父子脱离关系书是一样的。

迎娶之前时有婚约的,此婚约上有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也等同于今日的结婚证,所以男子不要妻子时,是要写休书的

应当不是吧

在中国古代,男女拜过堂就算成亲了吗?还要不要像现在这样要去政府部门办理结婚登记之类的手续啊?如果不要,为何男的想抛弃妻子时,还要写所谓的休书呢?

是有婚书的 不过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