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Hayflick界限,什么是端粒,两者关系如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7:52:07

简单来说 Hayflick界限 就是细胞分裂次数的极限..
而端粒会随着细胞的分裂而减少..
随着端粒减少,和细胞分裂次数增加,人体各功能也随之衰退..

以下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端粒(telomere)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
组织培养的细胞证明,端粒在决定动植物细胞的寿命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多代培养的老化细胞端粒变短,染色体也变得不稳定。
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其端粒磨损越多,寿命越短。 通常情况下,运动加速细胞的分裂,运动量越大,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因此寿命越短。所以体育运动一定要适可而止。
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顶端的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了。这时候细胞也就到了普遍认为的分裂100次的极限并开始死亡。因此,端粒被科学家们视为“生命时钟”。

Hayflick界限(Hayflick life span)
1961年,Leonard Hayflick利用来自胚胎和成体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发现:胚胎的成纤维细胞分裂传代50次后开始衰退和死亡,相反,来自成年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培养15~30代就开始死亡。Hayflick等还发现,动物体细胞在体外可传代的次数,与物种的寿命有关;细胞的分裂能力与个体的年龄有关,由于上述规律是Hayflick研究和发现的,故称为Hayflick界限。
关于细胞增殖能力和寿命是有限的观点。细胞,至少是培养的二倍体细胞,不是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这就是 Hayflick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