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家族伦理观的认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2:24:46
字数不要太多,三四百字就差不多了。全面点!谢谢了

自然血缘关系的家长权与生产管理分配的领导权相结合,形成家族成员对父系家长由衷崇拜和绝对服从的习惯和观念,家长领导管理家族成员的方法规则之“家法”则成为中国最早期的法律的渊源,家族是社会基本生产单位和权利单位的社会存在也决定了中国“家族本位”和“孝”的法观念的形成和确立。?
  夏商周春秋时期中国疆域的诸多国家实际是由许多父系大家族联合组成的宗族国家,“国”是“家”的联合体,这些宗族国家的“国法”实际上是对当时的社会习惯与各个大家族“家法”的综合与提炼,“家法”是“国法”的理论基础,“国法”是“家法”的演译和派生。国家的政权由联合体中的代表各个家族利益的家长(贵族)共同执掌,家族利益大于国家利益,忠孝不能两全时,应该选择舍忠取孝,在这种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背景下,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是一句美丽的“童话”,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是子虚乌有的“鬼话”。?
  孟子有一个寓言,大意是:假定舜当天子,皋陶当司法官,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皋陶把瞽瞍抓了起来。舜虽为天子,但亦不能公开阻止,可又不忍心自己父亲受囹圄之苦,于是,抛弃天子之位,把父亲偷偷地背出监狱,逃到远远的海滨住下来,快快活活地过一辈子。?
  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窥见孟子推崇的“孝高于法”的精神。?
  “孝”不仅高于法,而且高于“忠”。?
  伍子胥为报父仇,叛国、投敌、弑君,简直“十恶不赦”,但是在社会舆论上,在人民心目中,伍子胥是正面人物,是英雄。因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总之,从父系氏族至夏商周春秋时期“家族本位”既是社会存在,又是社会意识,“家族本位”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高度统一。

  2 中国古代法“国家本位”的后来居上?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剧烈动荡与重大变革的社会时代。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