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释 简短一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1:03:22

杜甫定居成都后,在地方官和朋友帮助下,辛辛苦苦在浣花溪营建了草堂,大概是因草草建成的,第二年秋天便被一场大风把屋上茅草掀走了。此诗即如实地写出了风吹茅飞和雨落屋漏长夜难眠的情状,同时抒吐了由此引发出来的忧时恤民之情,把古代贤圣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理想化为诗的具体形象。宋代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题子美画像》中曾热诚地赞颂了杜甫的这种精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生戈茅。……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八月秋高”五句为一解,写风吹茅飞的情状。“风怒号”,言风大。“三重茅”,谓茅本不多。正因茅少风大,故才被卷走。有人说一重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比瓦房还讲究。这种解释违反生活常识。“茅飞”三句写茅被风吹走的情景:由江这边吹到江的那边,可谓茅草满天飞矣。“高者”、“下者”二句为对偶句,“挂罥”与“飘转”为动词相对,“长林”与“沉塘”为名词定语相对,“梢”与“坳”为名词相对。挂罥,挂结也。飘转,飘动旋转而下落也。有人以“塘坳”为词,实误,当以“沉塘”为词,谓无水泥塘也。此二句出曹植《吁嗟篇》:“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天路”与“沉泉”相对甚明。“沉”,《风俗通.山泽篇》释为“泽之无水”者,与薮、泽、湖、渠、沟、洫同义。《庄子.达生》“沉有履”,《释文》引司马云:“沉,水污泥也。”庚信《小园赋》:“实无水而恒沉。”坳,低下处也。“南村”五句为一解,写茅草被南村群童抱走时的焦急情态。“为盗贼”,谓干出盗贼所为之事。此乃杜甫实写自己气急时骂人的话,语气虽重,但所谓“骂人无好言”也,并不象有人说的那样,真的把孩子当作“盗贼”对待。“俄顷”八句为一解,写雨来屋漏、长夜无眠的窘况。屋破雨漏,以至床头无干处,欲睡无地;勉强睡下,盖的也是“冷似铁”的旧被子、破被子。雨又下个不停,长夜沾湿,这日子何时得到尽头呢?自己是“生常免租税”之人,身经丧乱,境况尚且如此,那些不如自己的穷人呢?“平人固骚屑”,杜甫是早就知道这一点的。正是在这样的时候迸发出结尾五句发自肺腑的、久积深蕴于心的崇高名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怎么才能得到,与下文“何时”呼应,为急迫欲得而又苦于不能之语气。有人说这里“士”专指读书人,杜甫想的也只能是这些人。实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