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7 13:37:07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是什么意思?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解:

冉有问:“夫子会帮卫国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将去问他。”进去,问:“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啊?”说:“古代的贤人啊。”问:“怨恨吗?”说:“求仁而得到仁,又何来怨恨?”出来,说:“夫子不帮卫君啊。”

读:

读这一章,首先要大概地了解一下当时卫国的形势。

卫国在国君辄即位后,他的父亲还在与他争夺王位,而当时孔子恰在卫国,所以冉有有这一问,但他又不便直接询问孔子,因此在私下向子贡询问。

可巧的是这样的事又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的让位形成了对照。因此子贡便拿伯夷、叔齐的事来向孔子探询,而孔子的回答,让子贡明确了夫子的立场,所以子贡非常肯定地对冉有说:“夫子是不会帮卫君的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对事情的判断基本上是基于“仁”与“礼”,对合礼,合仁的事就去行之,否则就反对。

对于重大的事情,孔子的取舍完全没有权力与利益的考虑,也就是不以自己的进退为依据,而完全考虑怎么样来符合这个“仁”与“礼”。

冉有问:“夫子会帮卫国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将去问他。”进去,问:“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啊?”说:“古代的贤人啊。”问:“怨恨吗?”说:“求仁而得到仁,又何来怨恨?”出来,说:“夫子不帮卫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