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段外国人对康乾盛世的评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1:48:46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 “虽然 康熙乾隆 时代的辉煌令人印象深刻,但与之相比那个时代 农民的贫穷也另人惊讶。”谁看过,能发给我吗?谢谢

1.是什么改变了马嘎尔尼的中国观?
  载2009年06月26日《上海证券报》,作者:胡飞雪
  在世界进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主要由于来华传教士的介绍,中国曾一度成为欧洲人心向往之的圣地。中国的文化、文明曾让欧洲人推崇备至,文化思想界名人如莱布尼茨、伏尔泰不仅大力宣扬中国儒家文化思想,还说服当权者借鉴中国的政治经验。在17、18世纪的“中国热”期间,欧洲涌现出了许多对中国充满好感的“中国迷”,英国人马嘎尔尼勋爵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然而很不幸,就是这个“中国迷”,在那次令人沮丧的中国破冰之旅后,根本性地扭转了欧洲人的中国富强文明观。
  1793年7月,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抵达天津大沽口外,中国官员隆重迎接,送上大量礼物食品。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由于礼物太多,船上空间狭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这个排场的见面礼,让英国人大感意外。因为按照他们的外交惯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团的出访费用都是自理的。让英国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运送礼物食品的中国船只载着两名中国官员刚刚离开,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在天津登陆后,英国人沿白河上北京,在英国人眼里,两岸的民居实在是太简陋了。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有细致的观察,他有一项结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沿途随处可见的弃婴尸体也令这伙洋人惊讶不已。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这些英国人震惊的,是清政府政治上的专制、黑暗和野蛮。登陆定海时,英国人对中国当地官员提出请求,找个熟悉海路的人把他们领航到天津。年迈的总兵大人一口答应,不过,与英国人设想的出资招募、有偿使用不同,定海总兵的办法是派出虎狼之师到街上搜寻抓捕。巴罗写道:“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百姓当然厌恶白劳动,就罗列种种理由祈求赦免,“但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更让英国鬼子开眼界的是,沿白河返程时,由于水位下降,船开不动,脾气大发的主事官员竟然“命令手下的兵丁让船长和全体船员挨板子。”这个命令在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