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风筝》有关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7:18:41
1.《风筝》一文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 )【文体】,通过“我”的( )、( )、( )、( )四个阶段的感情变化过程,集体表达了一个中心:( )是极端错误的,同时深情的揭示了“( )”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对作者的描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3.作者把弟弟的风筝弄烂了,作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
4.事情已发生20多年,期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边哈的原因是什么?

<1>记叙文 残暴 伤心 内疚 感悟 残暴 旧风气的残
<2>残暴的形象 我的残暴
<3>正常
<4>我醒悟了
绝对对,我才学的

回忆,不让,讨厌,破坏,让,不让弟弟玩,当时社会的封建。这是老师讲过的!!!!!!!!!!!!!!!!!!!!!!!!!!!!!!!

回忆,不让,讨厌,破坏,让,不让弟弟玩,当时社会的封建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有落后的一面。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一旦接受科学思想,是知错必改的,鲁迅先生充满自省精神。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什么呢?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