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的道光帝有什么样的表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2:00:04
比如说他对英国的了解有多少?他如何询问他的大臣们?

说起这个道光皇帝,就会使人想起中国近代历史上屈辱的第一页——中英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成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大分野。道光皇帝也因横跨中国古代和近代两大时代而名扬千古。一个皇帝能横跨人类历史两大时代,这历史看来待他不薄,若是一个聪明的、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皇帝,一定能抓住这万年不遇的历史机遇
,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可惜这个道光皇帝什么也不是,只落得个一次次地丧师失地,最后只得在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上签字。道光皇帝死前自己也觉得无脸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主动把自己的坟头缩小了“三圈”。也算有一点的自知之明吧?
道光皇帝是嘉庆皇帝的次子,幼年好学,手不释卷。嘉庆帝为栽培他,请名师专门辅导。做了皇帝后又注意节俭,裤子穿破了,打个补丁,取名曰:“打掌”。皇帝如此“财迷”,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皇帝如此清廉,他手下的官员们又有几个敢贪?

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初登大宝之时,采纳了两江总督陶澍的建议:改革盐政,裁剪冗员、清理库藏,降低盐价。这些措施的实行,得到“朝野”各界和民众的好评。后来又平定了英国支持的新疆张格尔的叛乱。当时的大清朝可谓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如果没有英国鬼子挑起的那一场“鸦片战争”,那么这个道光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肯定要算一个比较圣明的好皇帝。可惜一场鸦片战争把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道光皇帝的一世英名给毁了。

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大清朝由于闭关自守,对外贸易总是出超。当时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想打开大清朝的大门,扭转贸易赤字。遂派出使节与清政府交涉,想大清朝在经济上“改革开放”。买一些大英帝国的“高科技”产品。此时大清朝的科学技术水平远远落在英国后面,如果当政的道光皇帝思想开明,派几个大员到英国考察看有什么东西可买,开了眼界后,立即搞“洋务运动”,那么中国近代的历史肯定会立即改写。也不会有后来的日本崛起,不会有大清朝的亡国了,更不会有中国在一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回过头来补上“洋务运动”这一“历史大课”。偏这道光皇帝想的是天朝物阜民丰,我用不着买你什么东西。你西洋岛国,什么也没有,不买我的东西肯定日子难过。拒绝了英国进行平等自由贸易的建议。这国与国的贸易就是讲的一个“互惠”和“双蠃”,这大清朝与大英帝国做生意却想“吃独食”!道光皇帝的一念之差,终酿千古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