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吃后会怎么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5:02:18

黄曲霉毒素B1有强致癌性,这一点在禽类上已有定论,用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饲料人工喂养幼鸭,大多数会有肝癌产生。对人是有一定的致癌作用,人是高级哺乳动物,有自身的免疫功能,不一定每个人会发生,这和机体差异、量的多少有密切联系。

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几乎每一种食物或食物制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都可能生长黄曲霉素。最主要的是黄曲霉毒素的载体是花生及一系列别的坚果子仁以及玉米、大米、大豆、谷物制品。

一、健康危害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①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②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诊断: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重症者在2~3周后将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长期摄入含黄曲霉毒素食品的动物会出现癌肿,特别是肝癌。

试验证明,黄曲霉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损害肝脏,故它是一类肝毒素。哺乳动物的细胞培养液中含有微量黄曲霉毒素时,便可使细胞致死,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在黄曲霉毒素中,以B1分布最广,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其半致死量(LD50):大鼠(雄100g)7.2mg/kg;大鼠(雌150g)17.9mg/kg;小鼠9.0mg/kg;兔0.30~0.50mg/kg;猫0.55mg/kg;猴2.2~3.0mg/kg。
黄曲霉的毒(LD50)大小顺序为B1、M1、G1、B2、G2。

致癌:黄曲霉毒性的致癌性极强。有人曾将黄曲霉毒素与其它致癌物作比较试验,证明黄曲霉毒素B1对大鼠以口致癌剂量为10μg/d,而二甲基亚硝胺为750μg/d,奶油黄为9000μg/d,黄曲霉毒素的强致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除极易导致肝癌外,由于给毒途径不同,还可引起肾、胃、支气管、腺体和皮下组织的癌肿。大鼠致癌试验表明,大剂量数次摄入和小剂量反复反复摄入均有致癌作用。据亚洲、非洲一些国家和我国一些地区肝癌浒病学调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