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河上溪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6:47:02
这是一个地址,我想知道他的一些历史资料

写起龙灯的事,老人是下笔如有神。吴东林摄

  提起萧山的民间文化,很多人会想到河上溪头村的龙灯。说到龙灯,自然会提到傅子根。

  今年86岁的傅子根,身体十分硬朗,耳朵有点儿背,眼神却很好。老人话语不多,但说起龙灯来却是滔滔不绝。“很小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看村里舞龙灯,并且要从头到尾看个够。每当龙头点燃的那一刻,我的心也随之升腾起来。到十多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家里的一位伯伯学习扎龙头。

  扎龙头的基本方法并不难,但要把龙头扎出灵气来,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了。”

  那怎样才能扎出龙的灵气来呢?“你首先要爱龙,了解龙,自己要有一颗龙的心。”也许是为了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想法,老人要来毛笔和纸写起来:龙乃水之长,牛头,鹿角,狮鼻,豹眼,蛇身,鱼鳞……飞腾于宇宙之间,潜伏于波涛之内,能兴云吐雨。庄稼丰收全仗于龙……

  真没想到,只读了四年书的老人能写一手如此工整的小楷,从字里行间,我们深切感受到他有一颗虔诚的爱龙之心。

  传说中,龙可以给人带来好运,但傅子根的一生却十分坎坷。在文革年代发生的一件事,让他至今难忘:村里有个9岁的小女孩,因分不清地界,误摘了别人地里的南瓜,因为家里是富农,她的父母便遭到无休止的批斗。傅子根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给扣了个阶级路线不明的帽子。后来还被管制了多年。

  艰难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那颗虔诚的爱龙之心,他依然着迷于他的龙灯,并热心地把扎龙灯的技术传给村里的年轻人。对现在的生活他很满足,惟一让他放不下的,是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真正学会如何引领龙灯舞。

  他们为什么学不会呢?老人沉思片刻,拿起笔写起来:用力舞龙的人好找,用心舞龙的人难得呀!

  我不禁想到了一首诗:一样的龙灯舞,舞出的是一个劲;一样的中国结,系着的是一颗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