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纳兰容若的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的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0:01:25
全面一点最好有解析
是这一首
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良宵总泪零。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或者可以这麼说,纳兰容若这首〈采桑子〉,所流露出的是一种化浓情为淡语,从而刻意稀释离恨的悲感: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首先由语言的运用来看,通篇清空如话,不著一字穠丽。不仅遣词自然平浅,在叠句的形式上,显是效李易安体。

自花间、北宋以来,词谱〈采桑子〉上下片的第三句,原不必重叠上句。自从李清照〈添字采桑子〉创出叠句的变体,别树一格之后,於是不少词人也摹拟李清照的形式,将原本不须叠句的上下片第三句重叠前句。以下引录李易安的〈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其中「阴满中庭」与「点滴凄清」是为叠句,如此可起节拍复沓、舒徐动听的效果与情韵,后人也效此手法以增添词情。例如辛稼轩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到天凉好个秋。

以结构与文字特色而言,纳兰容若的〈采桑子〉,承自易安体的叠句重韵形式,其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也与易安相似。基本上,纳兰词有多数作品皆以情语入词,直抒胸臆。而善用寻常口语填词、不事雕饰的特质,这一点恰与清照遥相呼应。

上文是浅谈形式结构与文字风格,紧接著便就纳兰原词内容加以赏析:

一、上片点出时间背景与情境氛围
首句以问句发端,此又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如出一辙,皆使用发问领起全篇。「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究竟是谁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萧萧的风声随之伴和;「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雨声亦复萧萧,如斯风雨之夜,词人唯有孤灯相映,独自听了一夜的雨,眼见灯芯燃尽、散作灯花,就这样,又消磨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

二、下片紧承上阕「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近一步诉说其百无聊赖的心绪: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不知道为了何事萦绕心怀?清醒时独自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