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对话艾青的分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5:00:55
诗中的我象征什么?死?不,不,我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一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

艾青《煤的对话——A—Y·R》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春

  请给我以火

  《煤的对话》这首诗看来似乎写得很平静,没有激昂豪迈的措词,没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没有号角般的壮烈情绪,然而这首短诗,却那样耐人寻味,内涵的博大和意境的深远,不亚于一首长的壮怀激烈的进行曲……

  诗人的情绪浓缩着,浓缩成了煤……

  由于什么契机,使诗人写下这首诗,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揣测到诗人之所以写这样一首诗的来由。

  1935年10月,诗人走出了孤寂的、黑暗的牢房,来到了苦难重重的大地之上。他回过老家,母亲为他包办了婚姻;他到过常州,在武进女子师范学校教过书,不久又被女校长勒令逐出;又到了上海,在那里过着没有职业没有工作的流浪生活……不管个人的生活多么漂荡不定,多么清苦,诗人的心却始终关怀着民族的兴亡。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诗人,该如何以自己的歌唱来唤醒民众,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而奋起抗争呢?

  《煤的对话》这首诗诞生了。

  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已经积压得很厚很重了,现实的沉闷、冷滞已经使诗人再也难以忍耐了,这种情绪有可能喷泻而出,那会形成涛天巨浪;也有可能婉转而出,以更沉实的力量去撼动民族的心灵。《煤的对话》正是诗人选择了后一种方式的结果……

  诗的力量在于如何表达,更在于这种表达来自怎样的思考。

  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这构成了这首诗的外部形态,诗人之所以采用这种朴实的对话方式,可能是出自这样的考虑:因为所描写的对象——煤,是朴实的。诗人还可能出自这样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