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云是,虚室坐间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4:35:26
这句话怎么理解,本人感到有多种理解

故乡行云是,虚室坐间同,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经历了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后,一个人,特别是在瞬间经历过高速的“政治过山车”的人,常怀一种看透和看破的心态。大多是消极,而在消极中,能有一种积极,一种沉淀后的发酵,一声沉沦后的口哨,那就别有一番意境。
  -------------------------------

  我们想象夕阳中的一间茅屋,一爿窗牖下,坐着五十开外的王绩。他望眼,外面是凋零草木,褪色秋山;门前是汨汨河水,载着落红与枯叶,同时间一道流走。而那时间也因之仿佛急促了,让他多少感到捉了不住。这样,我们眼中的王绩就开始意识到,自己也必将留不住,从土而来,回土中去。这样,他就抖抖地捏了笔,蘸了墨,决意自己为自己写一篇墓志铭。他认定,明白自己的,只有自己。这样,我们便看见那纸上就跃然了如下字迹----
  “王绩,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为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於己,无功於时也……”

  这个在白纸黑字上一口咬定“无朋友”的王绩,年轻时可真有过一大堆朋友的。《王无功文集》卷首之序中就记载说,“君幼歧嶷,有奇思…与李播、陈永、吕才为莫逆交…”而那些值得他去写赠诗唱和的“梁公/薛记室/程处士/王处士/翟处士”等等,也理应是他的好友。之所以在墓志铭上狠狠地写下“无朋友”三字,倒是因了他在三十四、五岁上就以回乡隐居与世绝断的方式一终到死的缘故。

  其实,王绩在山西河汾间近20年隐居生活,依然有朋友过往。只不过,这朋友是个早已在此隐居了三十多年的老哑巴。用王绩话说,“吾所居南渚,有仲长先生,结庵独处,垂三十年,非其力不食,傍无侍者。虽患瘖疾,不得交语,风神萧萧,可无俗气。携酒对饮,尚有典型。”这位仲长先生,王绩还特别为他写了篇传记,说他无妻无子,往来河东,以卖草药为生。当然也嗜酒。

  能与个哑巴交流沟通十多年,这人也算不凡,也算得道。所以,新旧两唐书中,将王绩归为“隐逸”类人物,就较比名副其实。但所谓隐逸者,其实大致也如王绩评价自己的样子,是“有道於己,无功於时”,对社会似乎没什麽贡献。社会要的是眼见为实之“功”,比如马车进化成火车,火石进化成火柴。王绩显然不愿做这样子功,也不向着这方面来走动脑筋。即使在隐居之前的官场仕途上,他也屡因“以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