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不及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6:20:31

1970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爱瑞斯首先发现了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出现上述症候群。爱瑞斯认为这并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来加以矫正。经过科学家的大量临床心理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是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统合的障碍。因为人体各部分器官都是通过与外界接触,向大脑传递感觉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有效组织,指挥人完成各项活动。当这一系统由于生长发育障碍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运转时,就会出现上述行为问题。为此,记者走访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心理健康部。

学习内容不等于学习能力

心理健康部杨霞主任在为儿童咨询时,曾提出了“学习内容并不等于学习能力”的观点。“一个小孩能背诵出几十首唐诗,并不说明他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靠多种平衡共同支持的。”

“刚刚出门的那个男孩就有前庭平衡功能失常症,表现为好动不安,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挑三拣四,很难与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杨霞指着刚出门的一小男孩说,这名儿童一出门便扒下自己的衣服,怪声怪气向老师说再见。

据介绍,来咨询的患者中,有视觉感不良的,表现为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学了就忘,不会做算术题,常抄错题。还有听觉感不良的,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也有动作协调不良者,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去运动、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等。还有触觉过分敏感的,特别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的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生殖器等,这都属感觉综合失调。

重视孕育和抚育

为什么会这样?杨霞分析说,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很复杂,主要与孕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有关。例如: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腹产、出生后家长摇抱少,尤其是没让孩子经过爬就会走路,孩子静坐多,活动少,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等。这些问题在孩子幼年时也许不明显,但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