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佛脚”这一说法有何来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11:31:27

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来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成语】抱佛脚
  【注音】bào fó jiǎo
  【解释】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慌忙应付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反义词】防患未然
  【同韵词】累世通好、饮噉醉饱、兔头獐脑、金银财宝、钉是钉,铆是铆、遗黎故老、江翻海倒、忘年交好、一鳞一爪、锦衣绣袄

抱佛脚

平时不作准备,临时仓皇求救,叫做“平时(或‘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也叫做“临时抱佛脚”。

唐 孟郊 《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即黄庭经)。”谓年老方信佛,求佛保佑。后因称事前无准备而临事慌忙应付为抱佛脚。

关于“临时抱佛脚”典故的出处很多,仅供摘选。

一、 很久以前,云南的人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一个死囚趁月黑风高之际,翻墙越狱逃跑了。第二天,官府发现犯人跑了,派出兵丁四处搜捕。那个罪犯跑了一天一夜,又饥又渴,精疲力尽。他看着追捕他的人越近,知道自己难以逃脱,便一头扎进一座古寺,寺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佛像高大庄严,罪犯的肩头正与佛像的脚齐,他一见佛像,心里就悔恨不已,痛恨自己没有听佛祖的教诲,以致犯下了死罪,于是,便抱着佛像的脚大哭起来。他边哭边磕头,边磕头边哭,把头都磕破了。追捕的差役被他真诚的忏悔感动了。于是转告官府,请求宽恕他的过,官府便赦免了他的死罪。
后来,随着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故事演变成了一句俗语,用以形容一些人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的行为。

二、一则出自洛阳龙门石窟,早期的佛教场所,不一定会建庙,也少有烧香之类,但一定会建塔,在佛塔上多雕刻佛脚以代表佛祖,供世人礼抱膜拜。另一则则为:“云南之南一番国,俗尚释教。有犯罪当诛者,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削发为僧,使贳其罪”。两则典故,前者为中性,后者则逐渐被演变形容为一些人平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