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在中国那里以犹太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0 04:10:47
我想和犹太人交朋友

犹太人在中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图史,由中国杰出的犹太研究权威潘光教授编著。全书逐次介绍了有近千年历史、如今仅存几个被同化的后裔的开封犹太社团,自19世纪中叶定居香港和上海的几百名来自巴格达的犹太商人,来自沙皇俄国和苏联的众多犹太移民(其人数在20世纪初一度达数万),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而来到当时唯一避难地上海的几万犹太难民。

存在时间最长、但最早消失的是仅存几名后裔的开封犹太社团。它最终被同化,除了其他诸多原因外,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中从未出现过反犹主义。后来,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也从未把犹太人与其他外国人区别对待。定居中国的犹太人中,大多数不享有治外法权或其他对中国人不友好的殖民特权,因而被视为不占统治地位的外国人。想获利的人不会去讨好他们,爱国的革命者也无需去打倒他们。

不过,那时犹太人的生活圈子距一般中国人还是比较远的。他们生活在租界的小天地中,又自成一个群体。除了商业和音乐以外,他们与中国人的接触不多。中国的音乐界对阿龙·阿夫夏洛莫夫留有美好的印象。他生于俄国,定居中国,积极宣扬并在自已的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歌,还努力敦促中国现代作曲家也要注意传统音乐。除他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从希特勒魔爪下避难来沪的犹太指挥家、音乐教授和演奏家,也在上海的音乐教育中留下了他们的影响。

上个世纪在中国形成的欧洲犹太人社团没有一个能永远存在下去。这些欧洲犹太人大多作为难民来华,在他们眼里,自已仅仅是“坐在行李箱上”的过客,但实际上许多人在中国度过了一两代人的时光。他们与中国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美好的友情,许多人都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如今,他们中有这么多人从定居的西方国家和以色列来到新中国探访寻根,正是这种中国情结的反映。

由于上述“临时”意识,在中国犹太社团中出生成长的人当中从事中国研究的人不多,而其他地方的犹太学者在汉学领域却相当活跃。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界却对犹太文化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鲁迅等人翻译了(经常是从俄语和英语)意第绪作家沙拉姆·阿雷彻姆和佩雷斯等人的作品。而把中国作品译成犹太语言则是在几十年后:在以色列被译成希伯来文。

从世界主义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可说是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犹太人,其次是作为科学楷模与象征的爱因斯坦